身處時局不明朗嘅當下,創作變得艱澀複雜。新加坡藝術家鄭瑋玲原本計劃喺展覽中延續其早年探討「港漂」年輕大陸新移民嘅系列作品《彼岸》,將時間線進一步回溯至自60年代南遷嘅中國移民。然而2019年社會運動,卻令鄭氏思考空間與物件嘅關係,重新審視造像及紀錄嘅本位。告別傳統攝影嘅類型框架,我們會看見什麼?
鄭氏一直探求如何表達自己創作時對媒介嘅反思,讓影像紀錄進一步推展,不僅止步於重現歷史。有別於從前以傳統方式造像,展覽中大部分新作源自鄭氏於1999年起,留港作攝影師逾16年嘅工作紀錄。鄭氏回顧舊作,藉手機重拍、轉化菲林底片等方式,重探創作過程嘅物料與本質。
《A boy at Repulse Bay Beach during SARS》裏面隱約可見男孩戴上口罩嘅輪廓,模糊畫面呼應疫症流行嘅當下,兩個抗疫時空互相交錯,連繫疫症陰霾下嘅感懷。展覽點題作《View from Kai Yuen Street》反映鄭氏近年嘅創作轉向,作品倒影中呈現藝術家以消費級非專業攝影器材作拍攝工具,手持智能電話重新拍攝繼園街菲林底片,如出一轍地呈現大眾觀看影像作品及與其互動嘅過程,亦藉作品承載攝影技術發展進程。
《Article 23 protest》系列記錄鄭氏喺2003年民陣首次舉辦七一大遊行嘅攝影作品。警員嘅身影佔據大半個畫面,與身後密集嘅遊行人士互相映照,對比之下畫面看似失衡,卻與現況出奇地吻合。從菲林底片中可見熟悉不過嘅遊行人潮,一幕幕似曾相識卻又陌生嘅畫面重現眼前。底片中雌雄莫辨嘅遊行人士既模糊咗空間概念,亦叫觀眾反思當代社會及政治環境之間撇不清嘅關係。
《Live streaming》將2019年11月12日太子示威場面直播錄像重新解構,抽取其中1秒片段嘅25格畫面,一字排開組成25幅獨立噴墨照片。每幅定格畫面成像嘅瞬間,記錄當刻正在成形嘅歷史。作品中不可磨滅嘅歷史與個人記憶互相交集,視線於定格畫面間來回穿梭,又是否能重塑已逝去嘅1秒?
展場中央嘅錄像作品《Bus ride, Hong Kong to Zhuhai, 28/1/2019》節錄巴士穿越港珠澳大橋,象徵香港與大灣區接軌嘅大橋仿似沒有盡頭,鏡頭只捕捉到橋面局部而乏味嘅影像。巴士乘客在旁交談聲、小孩進食聲等被一併收錄於作品,冗長嘅巴士行駛紀錄偶爾夾雜數幅舊作重拍影像,為觀看及聆聽創造多層次脈絡。
展覽中碎片化嘅影像互相堆疊,交織出古今錯置嘅時空。鄭氏以不同媒介回應造像本位,觸碰歷史不同面向,讓觀者抽離習以為常嘅觀看方式,從陌生嘅影像回顧集體回憶。或許影像中虛空、不被察覺嘅空間,才是充滿生命嘅地方。
Abridge – 鄭瑋玲個人展覽
日期:即日至 2021 年 12 月 22 日
時間:12:00 – 19:00(星期二至日)
地點:WMA Space(中環永和街23-29號俊和商業中心8樓)
Comments